物理教学生活化中的“生活”如何理解
彭翠红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
生活是个含糊而又复杂的概念。杜威认为,生活是指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一词同样具有生存、活动、做、学等多种含义。如: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生活的概念是复杂的,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同样的,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也是涉及学生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教学。
那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生活究竟有哪几重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生活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生活进行这样的分类:
第一,从时态上看,有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分。这里要分清的是,未来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区别。未来生活是以过去生活的积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它体现着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相应的环境与条件下获得的发展。理想生活则是人主观愿望所希望的生活。这种希望往往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对于理想生活的过度追求,在教育中就体现为“成人”教育变为“成圣”教育。
第二,从人生活需要的满足层次、所创造财富性质的不同来看,人的生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别。精神生活的满足与充实,才真正有利于人的自我构建,精神生活是人生的灵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以精神生活为主。
第三,以人的生活是否具有自在性特征看,人的生活可分为制度生活和日常生活。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就是典型的制度生活。而日常生活的核心则是习惯。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生活重要的就是养成习惯,本身应以日常生活为主。然而在传统的制度化教育中,学生的生活往往也一同被制度化了。
第四,从人生阶段的不同来看,又可分为学生生活和成人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出生到真正踏入社会,人都处于学生期,即受教育期。生活是学生的存在方式。成长和发展是他们生活的目的。与学生相比,成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基本完成了成长的过程,其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都远远小于学生。学生生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它的发展方向是成人生活,但并不等于学生生活能被成人生活所代替。导致“传统教育”弊端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成人生活取代学生生活。
第五,生活还可以有其他不同标准的分类,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独立生活、集体生活、公共生活等。
生活是多样化的,其分类具有不确定性,但生活有着相对稳定的本质内涵。而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只有把握住生活的本质内涵才能深入透析生活与物理教学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活的本质。郭元祥博士指出生活“是指人的生命的动态展开过程,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同一的,生活是由人来完成的,人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自然和社会的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动的活动。也就是说,生活是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人既是主体又是目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学生生活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和成人的相比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其一,它更侧重的是对文化的享受、占有和内化。其二,他们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为“自我潜能的发挥”,而非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其三,学生生活没有直接的社会性目的,它随着特有的背景自然地展开,以其固有的天性为依据。学生生活的社会性目的是成人或社会外在力量赋予的。
学生生活是他们存在的方式。学生的存在就是为了生长和发展,以成为“成人”。物理教学同样以此为最终目的。那么,学生生活的本质含义包括哪几个重要的方面呢?
第一,人是生活的主体,又是生活的目标。生活就是人生的具体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最终指向人生和生活,即以他自身为目标。包括物理教学在内的一切活动,莫不如此。
第二,生活中的人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任何人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体,对于任何活动,人必须参与其中,才能获得主体地位。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学生也必须首先获得主体地位。他必须获得自我的生活认知、体验等。任何人的扶持、帮助都不能把成长强加给他。生活中的人又具有独立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是作为具有一定依赖性的学生,他依旧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必须独立地去经历生活、学习的过程,运用并强化自己的独立性,才能够完成自我的成长。
第三,生活的核心是具有创造性。关于“创造性”,弗洛姆是这样定义的:“创造性是人使用他的力量实现其固有潜能的能力……指他体验到自己是权力的化身而且是‘行为者’,创造性乃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生活应有的一种“态度”。创造性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的运用和体现。创造性还包含着发展性、可能性,有着丰富的内涵。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是其成长的基础。
第四,自然和社会是生活的空间。自然和社会为人的生活提供现实基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自然和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它既是每个人的,又是整个人类的。作为人类一分子,学生具有全面客观地接触它、认识它的权利。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必须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而不应被完全拘囿于“象牙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