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章创作分享网站欢迎您!
  
   
信息公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类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da9194a0102zvxl.html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7-23 | 1064 次浏览 | 分享到:
由于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在其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实验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根据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展开的时机,实验教学生活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不同的应用类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类型

彭翠红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

由于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在其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实验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根据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展开的时机,实验教学生活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不同的应用类型。

1.激趣型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是需要激励的,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演示或者开展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此时进行的实验又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类实验要目的明确、要针对本节课;实验内容要科学可信、简短清晰、充满趣味。

例如:引入新课时,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或者结合情境的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在杠杆的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利用小故事:话说有一天,班长走在郊外小路上,看见一块小石头,一时技痒来了一个大力射门,结果疼得抱着脚直跳,原来小石头是埋在土中的石头露出的一小部分。班长想移走石头,于是把石头周边的土挖开,发现石头有点大,直接搬不动,那怎么移走呢?班长找来了一根木棒,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接着教师出示重物和木棒,请学生模拟一下班长遇到的情景移走重物(把椅子摆放到桌子上,请学生进行尝试)。教师把一根硬棒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尝试。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物体做支点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在旁边放置可以当作支点的小木块等。或者学生可能想到:将杠杆直接插入重物的下面向上撬起。学生尝试的结果是硬棒可以撬起重物。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明课题。

2.设疑型

在新课内容的引入方面,有时利用与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的质疑。利用一些似乎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实际做起来却结果迥异的实验刺激学生的思考,让实际的实验现象和预想的结果完全相反,这样的反差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此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去学习新知。

例如:利用由生活中一种冷热水混合方式的应用改成的小魔术引入新课,富有表演意味的演示,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在新课开始时请学生欣赏小魔术:“清水变色”,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漏斗通过一段软管和一个直导管相连,直导管固定在一个盖着盖子的圆柱形盒子侧面,在直导管的下面放着烧杯。教师在略作展示后,就把一杯清水倒入漏斗,按照常理推测,流出的应该还是清水,但是学生看到的却是通过软管、直导管流到烧杯中的却是红色的水。这个与预想截然相反的结果,让学生很是惊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教师告诉学生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学生探究的热情即刻被点燃。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等进行实验,用与学生的猜想不同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学时,学生对于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很容易接受,但是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还是心怀疑惑,教师利用一个收音机,打开后,学生听到优美的音乐,然后,告诉学生把收音机放在水里,学生会表示担心损坏收音机,教师再拿出一个薄膜塑料袋,把收音机放进塑料袋中,问学生放入水中收音机还会响吗?让各种意见的学生都说说猜想及原因,然后再动手实验,用塑料袋包着收音机放入水中,学生仍然还能听到音乐,再让学生说说原因,学生很自然得出了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结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学效果很好。

3.巩固型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持续很久,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一些物理知识规律变得较难理解,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产生困惑,产生畏难情绪,感到莫大的压抑,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学生的短时兴趣还需要转化为长时兴趣,设计一些看似简单或者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即可完成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突破知识上的难点,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巩固知识时做一个实验的效果要好于做几道题。对于较为重要的知识,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例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会衍生出一些问题: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在透镜的表面有一个黑点,对成像有何影响?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对成像有何影响?为了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再次利用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虽然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学生兴趣不高,这时利用生活中易取的器材制成自制照相机,来研究这两个问题,效果更好。

课后小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做,也能利用简易材料课后自己做,并且还能从中发现不少问题,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有一道题是: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实验中,所用器材都是在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让学生在课后去做,在观察现象的同时,更深地体会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焦点是成倒立、正立像的分界点”。

4.解惑型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实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基础,通过验证性实验或者新颖有趣的实验表达出来后,也更为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习题中经常有些题,利用实验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或者需要实验的现象才能说明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在习题中出现的生活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这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解惑。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在水中物体的下表面没有水时物体不受浮力”这个问题感到疑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做一个生活场景的铺垫,陷入沼泽的人为什么难以浮起?在学生的猜想或疑惑中开始进行实验。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再模拟沼泽,在容器底部用湿面团模拟厚厚的淤泥,让木块深陷其中,当水把木块完全浸没,木块依然没有上浮。引导学生观察在木块的下部和湿面团之间水很难进去,水对木块没有向上的压力,木块只受到水向下的压力,由于不受浮力,所以木块就不能浮起。


   
  
点击排行
  • 暂无相关记录!